9月底,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一庭庭长何文波又获得一枚三等功奖章。这是他进入法院系统工作25年来,第六次荣立个人三等功。此外,他还几乎每年都是优秀公务员。
10月20日,记者推开何文波的办公室门时,他正与法警罗会杰沟通一起异地执行案件。
“3次委托当地法院扣划银行存款,都被退回了,重新委托怕赶不上执行期限。”
“别急,我跟对方执行局先联系,争取这次委托一次到位。”
何文波略带歉意地示意记者稍等,随即拨通电话。几分钟后,笔记本上记下了对方的全部要求,交代给罗会杰后,他才重新坐下。
同一办公室的法官助理见状,立刻递上文件:“庭长,月底去镇上腾退的执行文书,您看看。”
何文波快速浏览完,果断安排道:“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村民代表等都得出面,下午开一场协调会,务必做好前期沟通和现场安保预案。”
话音未落,电话铃声又响起,听筒里隐约传来当事人激动的声音——“钱房两失”“绝不腾退”……何文波微微蹙眉,语气却很沉稳:“刘女士,房企已经破产,所有房屋都得收回处置用于清偿债务,您对这个房子不享有法律意义上的使用权,破产管理人现在依法收回有理有据,您能做的就是向他们尽快提交债权申报……”
对方声音渐弱,但直到挂断电话,也未完全松口。
“这怕是这批案子里,唯一一件需要强制执行的‘骨头案’。”何文波轻叹一声,向记者道出案件的来龙去脉。
纠纷始于2015年,购房者与某房企签订认购协议并支付定金。后项目烂尾、房企破产。依据协议,购房者既无法取得房屋,定金也无法退还。2021年,部分购房者自行入住涉案房屋,矛盾就此激化。
2023年底,腾房执行令交到何文波手中,但购房者以“钱房两空”为由坚决拒绝搬迁。更棘手的是,他们早年交纳的定金,在房企破产债权申报时因误选了“要求交房”而非“返还定金”,导致该笔款项未被确认为有效债权,清偿希望渺茫。
困局如何解?何文波邀请该系列案件的审判法官牛有成共同“会诊”,一遍遍翻阅卷宗,梳理每一名购房者的付款情况、家庭状况和核心诉求。他要探寻的,不是“怎么执行”,而是“为什么执行不下去”。
“症结并非腾房本身,而在于债权申报的失误,让他们的定金返还权利落了空。”一个创新思路在反复商讨中逐渐清晰:能否在破产财产分配中,为这部分小额支付的购房者开辟一条特殊通道?
在何文波的多方奔走和协调下,法院与破产管理人进行了多轮沟通。最终,一份突破性方案获得通过:对于已支付房款在20万元以下的购房者,其债权在破产财产中予以足额清偿。
攥着这份来之不易的方案,何文波深入一户户购房者家中,体谅对方“钱房两空”的同时,严肃指出强占房屋的违法性质及法律后果,明确告知:配合腾退,才是依法争取权益的唯一正途。
最终,绝大多数购房者都依此方案获得了清偿。让何文波意外的是,这批案件还收获一份特殊的认可:申请执行人和曾经的被执行人,共同送来一面致谢锦旗。
“刘女士因投入房款较多,对于清偿方案始终不认同,下周得再去一趟。”何文波的笔记本上,红黑双色笔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刘女士的“损失”、强占房屋所涉法律法规,以及打印粘贴上去的腾退参考案例,每一笔,都透露着他想要啃下“骨头案”的决心。
合上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允许一切发生,不放弃任何一次突围。”这映照着何文波25年来审结近千件案件、执结千余件案件、接待处理群众600余人次来访及信访事项的担当、创新、为民之心,也映照着他21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的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