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一大早,永宁县公安局李俊派出所民警张博伦开完晨会就背着“警务背包”下社区了,小小的背包里装着工作日志、宣传材料、信息采集设备、简易调解工具、急救用品等必备品。
来到金塔公园,看到锻炼的大爷大妈,张博伦赶紧从包里拿出反诈宣传材料:“大爷大妈看一看,现在电信诈骗花样多,咱们一定要守住养老钱。”张博伦说,社区民警每天肩背统一配发的“警务背包”,变“群众上门办事”为“民警背包下社区”,将办公室“搬”到群众家门口、田间地头。
民警背着包深入责任区,常态化开展信息采集、治安巡逻、防范宣传、线索摸排等基础工作,真正让警力沉下去、信息浮上来、服务送上门,使警务工作触角延伸至最基层的“神经末梢”。
借助“背包警务”工作机制,李俊派出所主动深入辖区20家供外蔬菜基地和聚居点,现场采集信息、核验材料,为务工人员便捷办理居住证300余个,实现“办证不出门、服务零距离”。
李俊派出所所长常金平告诉记者,该所紧紧围绕“派出所主防”职责定位,以“背包警务”工作机制为创新突破口和核心驱动,努力打通服务群众、守护平安的“最后一米”,初步构建了“背包打基础、调解化矛盾、联盟聚合力”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背包警务”不仅承载了基础服务,更成为李俊派出所延伸矛盾纠纷化解链条的关键纽带。依托民警深入社区的常态化优势,将“同坐一张桌共解一件事”的调解机制深度融入“背包警务”实践。民警在走访中一旦发现矛盾纠纷苗头,即刻化身“移动调解员”,不拘形式、不限场所——或在农家院落,或在田间地头,或在群众家的沙发炕头,就地铺开“一张桌”,邀请当事人、村队干部、治保委成员等“坐下来”,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调解。背包里的简易调解工具和记录本,确保了调解过程规范、结果可溯。这种“即发现即调解、接地气有温度”的模式,极大提升了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今年,李俊派出所运用该模式已经成功化解36起矛盾纠纷,化解率100%。
“背包警务”民警在走街串巷、服务群众的同时,也将走访中发现的辖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突出风险点等信息,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反馈至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借助李俊镇治保委平台,联合镇综治中心,整合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物业保安、行业场所负责人、热心群众等多元力量,构建起覆盖全镇的“平安联盟”。依托综治中心建立的实时调度机制,民警可随时根据走访掌握的情况或警情指令,联动“联盟”力量,对重点部位开展联合巡查、应急处突、集中整治或精准宣防,形成了“背包发现、中心调度、联盟响应、联动处置”的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辖区整体治安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