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综治力量联动解纷,建强各村治保委员会,回应群众“点单”加强“家门口”普法……这是永宁县闽宁镇在深化“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机制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工作方法。
“把政法力量统起来,让解纷力量沉下去,使群众生活好起来,是我们探索创新方法的着力点。”闽宁镇综治中心主任王金虎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化解居民纠纷过程中,闽宁镇综治中心先后创新建立劳动人事纠纷“四步工作法”、“1335”多元联动解纷工作法、“355”婚姻家庭矛盾解纷工作法和“5334”工作法等“塞上枫桥”解纷品牌,走出了一条移民地区实践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特色之路。
推动解纷力量下沉末端
“你们家孩子也参与了,凭啥要我给你赔钱?既然是孩子的错,你就让派出所把孩子抓走,这个钱我们不赔。”
“你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大2岁,他带着一起往车窗里撒沙子,洗车钱当然由你们家赔。”
听闻福宁村两个紧邻的商户因为小孩调皮将沙土灌进汽车玻璃缝隙引发口角,日常走访的网格员尝试调解。然而双方都比较强势,调解未果,只能报警。
王金虎和社区民警很快到达商户门口,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沟通后,才发现两家的经营项目存在竞争关系,积怨已久,正好借此事发泄一下心中对彼此的不满。
“今天不仅要解决孩子弄脏汽车的问题,还要解决你们两家长期积累的怨气。”在商户门口调解了一个多小时仍无结果,王金虎决定换个环境,邀请两家到镇综治中心调解室,帮双方理顺肚子里的气。
“营商环境是大家共同打造的,你们两家做生意不要想着把对方搞垮,应该互相学习把业务提高,让客户喜欢到你们两家去,更何况镇上不止你们两家店。”半个小时后,经过倾诉和沟通,双方握手言和,洗车钱不要了,脸上也都露出了笑容。
为了让干部沉下去,闽宁镇综治中心定期组织警官、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会会员等政法力量赴村组开展劳动人事纠纷法律宣讲、法律援助、司法救助、心理疏导,将法治宣传触角延伸到村民家门口。
建强各村治保委员会
在闽宁镇乡村社区,活跃着一群“和谐大叔”,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扶贫车间,主动出击,排查矛盾。
作为“和谐大叔”义务调解组的一员,69岁的谢兴昌发挥人头熟、经验足、办法多的优势,走村入户调解矛盾纠纷,备受乡邻们尊重和认可。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原隆村警务室民警刘艳邀请村里德高望重、人缘好、热心的乡贤参与共治,组建“和谐大叔”义务调解组。退役军人、热心党员、致富带头人等陆续加入义务调解组。
无论是义务调解组,还是义警队伍,其功能都与治安保卫委员会类似,何不借此强化治保委员会的职能?
闽宁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赵睿说,全镇各村在派出所的引导下,把义警队伍和调解组织规范管理,设立章程、建立制度、购买装备,定期开展治安巡逻,实现“小事不出村、平安不出事、服务不断档”。
“如今,治保委员会工作形成了由镇政府牵头,派出所具体指导、管理、考核,乡、村两级联动,集社区警务、信访维稳、法治宣传、纠纷调处、治安防范等众多职能于一体的良好局面。”王金虎介绍,强化后的治保委员会,健全了“查、防、管、控、服”五位一体机制,有效激活了农村治保会情报“前哨站”、矛盾调处“主力军”、治安宣传“大喇叭”、犯罪预防“防火墙”“帮扶站”的作用。
暑假期间,福宁村治保委员会成员夜间巡逻期间发现有2辆电动车躺在马路边。担心被盗,巡逻队把电动车抬到路边的店铺跟前,希望失主回头取回电动车。
“事虽不大,但一股浓浓的安全感涌上心头。”电动车车主事后对治保委员会表示感谢。
明确的职责、规范的管理、统一的保障,治保委员会的工作焕然一新。
闽宁镇积极落实“日清日结”“日清周结”“周清季结”制度,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治保委员会,协同“三官一师一员”依法化解矛盾事项、调理疏导群众心结,以“事心双调”实现“事心双解”。今年以来,闽宁镇治安案件下降30%,排查矛盾纠纷240余起,化解22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