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怎么样,新岗位干得还顺利吧?小文怎么样?”8月2日上午,永宁县检察院检察官丁建刚再次拨通刘某的电话询问道。
“多亏您的协调和帮助,自从被分到公益性岗位后,我和小文的生活有了保障,能给小文看病了,我们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电话那头,刘某对检察官表示感谢。
3年了,给刘某打过多少次电话,丁建刚和他的团队已经记不清了。这一次,他们终于放下心来,嘱咐刘某珍惜工作岗位,好好生活。
事情要从几年前说起。2015年,刘某与陈某相识相爱,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彼时,刘某有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陈某也四处打工,两人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温情、关爱、扶助……这个小家庭充满了希望。2019年,小文出生后,刘某在家照顾孩子,陈某外出做生意。谁知因经营不善,陈某的生意惨淡,最终草草收场。刘某后来被银行催款时,才发现此前陈某以她的名义贷款几十万元。她焦急地联系陈某,起初还能打通电话,后来对方更换了手机卡,刘某再也没能联系到丈夫。由于早已辞职,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刘某独自带着孩子,生活陷入困境。
杳无音信的丈夫、嗷嗷待哺的孩子,让刘某陷入焦虑的沼泽。2021年,刘某到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判决双方解除婚姻关系,并判处陈某向刘某支付24万余元以及每月800元的抚养费。由于无法找到陈某,这些费用都落了空。刘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最终也只执行到900余元。
此时,已是2022年初。一次次打击,让一直要强的刘某病倒了。
同年,永宁县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开展未成年人司法救助线索排查时,发现了刘某的线索。
“她独自带着孩子,没有任何生活来源,孩子时常生病,还欠了几十万元的债务。我们办案组的同事看在眼里,都感到心酸。”未成年人检察部干警何苗告诉记者,“我记得很清楚,那天她来检察院时,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她说,孩子的父亲已经失联很久了,她自己患病,孩子也体弱多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办案组决定全员出动,帮助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检察干警向刘某、社区详细了解她的家庭情况,包括收入来源、负债情况以及日常生活开支等。为了核实刘某所述情况是否属实,办案组多次联系刘某的亲人朋友,最终确认她因丈夫以她的名义贷款以及孩子生病需要借款看病等原因,背负了50余万元债务。
经过研究,永宁县检察院认为刘某和孩子的情况符合司法救助条件。2022年10月,永宁县检察院向刘某发放1.5万元司法救助金。
司法救助解决的只是当事人的燃眉之急。如何帮助刘某母子从根本上走出困境?检察官持续行动。由于刘某和孩子的户口均不在永宁县,一时无法纳入本地低保。办案组向刘某说明情况,建议其将户口转至永宁县。
2023年4月,刘某将自己和孩子的户口迁到了永宁县,再次向永宁县检察院申请救助帮扶。永宁县检察院经审查认定,刘某因身患疾病,无法外出打工,孩子体弱多病,其家庭情况符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定条件,遂向有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书,并组织多方召开听证会,邀请社区、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法官以及人民监督员等相关人员参与。
听证会后,各部门一致同意将刘某及其儿子小文纳入低保,并于当月下发保障金,极大地缓解了刘某母子的经济压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帮助刘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办案组又多方奔走,积极与永宁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沟通,为刘某争取到公益性岗位。但由于刘某身体患病,此事被搁置。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和调理,刘某的身体情况渐渐好转,具备了工作能力。今年5月,她向永宁县检察院申请救助帮扶。办案组再次与永宁县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进行沟通,为刘某争取到公益性岗位。
“检察官,谢谢你们,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们。”刘某激动地向办案组致谢,“是你们给了我们这个家希望,让我和孩子的生活走上正轨”。说话间,她将一面写有“救助济困 情暖人间 为民排忧 心系百姓”的锦旗递到检察官手中。
“3年了,看到孩子的生活有了保障,看到他稚气脸上的笑容,我觉得我们的努力是值得的。”丁建刚说,“我们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援助,更要教会他们自力更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