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一起看似简单的案件,实则关乎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将案件办得又快又好?这既考验法官的司法智慧,又是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
银川市西夏区法院为推动“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落地落实,抓实抓好“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带动全体干警用心用情审好小案、办好小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活用“微群聊”,化纠纷促和解
近日,西夏区法院民一庭劳动争议团队高效调解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助力劳动者快速拿到赔偿款,真正做到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唐某经朋友介绍到某建筑公司承建的项目工地从事外墙油漆工作,在工地穿吊篮钢丝绳时受伤,后被鉴定为十级伤残。然而,该建筑公司却称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且公司经营困难,无力负担工伤待遇赔偿。
承办法官认真审查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分析当事人的核心诉求和争议焦点,认为案件有调解基础,便联系公司负责人进行约谈。
原来,该公司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资金周转困难,一度处于半停产状态,甚至无法正常发放员工工资。考虑到当事人在外地打工且没有代理人,法官助理通过微信“一案一群聊”方式打通双方沟通渠道,让当事人少跑路,让数据多跑腿,有效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承办法官向双方当事人耐心解释诉讼风险点,从法理、情理角度讲明利害关系,在多次实地走访、电话沟通、微信调解的基础上,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建筑公司同意分期支付唐某14万元工伤待遇赔偿。至此,一起历时3年的劳动争议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法律效果。
巧用关联性,促“诉执”同步治理
前段时间,西夏区法院兴泾镇法庭受理某二手车公司与黄某、第三人王某租赁合同纠纷一案。黄某与王某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但在合同履行期内,王某又将出租房屋的权利和义务转让给了某二手车公司。后因租期届满,该公司诉请黄某搬离租赁房屋,并支付占用费。
经过审理,法院作出黄某支付该公司房屋占用费5700元的判决。由于高某未退还黄某5000元定金,黄某欲起诉高某、王某及二手车公司要求返还。
了解2起案件的基本案情后,办案法官巧用案件关联性,释法明理,耐心劝解,最终促使关联当事人履行了已生效的判决,实现诉源、执源同步治理,充分发挥了“塞上枫桥式共享法庭”定分止争的“桥头堡”作用。
兴泾镇法庭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法庭因地制宜创新特色调解,总结形成“三全四心五力”调解理念,即全程(诉前、诉中、判后),全心(用心、暖心、换心、耐心),全力(挖内力、用柔力、使巧力、借外力、聚合力),确保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灵活“一揽子”,化解2宗关联执行案
“这套说辞行不通!”在近日开展的集中执行行动中,西夏区法院执行法官对被执行人王某说。
这是一起已经终结本次执行的案件,此前的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王某一直怠于履行,由于疫情等不可控因素,法院找到王某后未能采取拘留等强制措施予以惩罚。后王某假借分期履行,与执行法官和申请执行人玩起“躲猫猫”,多次躲避执行。
执行当天,执行法官找准时机,将王某拘传至法院,其再次表示将与申请执行人赵某协商并积极履行。知道这是王某的“小计谋”,执行法官琢磨对方心理,静观其变。
眼看送拘的时间临近,慌了神的王某立即联系亲属将3.2万余元执行款交至法院。执行法官通过类案查询发现,申请执行人赵某在西夏区法院还有一件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遂通过依法扣留提取的方式执行该案,赵某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一并执行完毕。
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民事案件、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等小案小事占据了办案法官的绝大部分精力,一件件看似不起眼的小案,背后都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热切期盼。西夏区法院负责人表示,如何用心用情审理好每个小案、办理好每件小事,如何提升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满意度,是党和人民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新的时代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