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法学堂 > 政法时评 > 正文
培训机构跑路,监管如何追上?
2024-02-18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4-02-18

  近段时间,多家知名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疑似跑路,引发广泛关注。(1月9日《法治日报》)

  机构跑路、钱款难寻,问题出在哪里?

  从流程上看,支付环节风险最大。为什么?因为合规的培训机构收取费用,必须经过指定银行的专用账户,也就是“监管账户”。在诸多要求下,机构的收费管理更加规范,消费者的权益也能得到保护。然而,调查显示,一般的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并没有经过对公账户,有的是电子支付,信用卡、平台扫码、转账都能支持;有的则是线下门店直接付款。这就导致了一种难以避免的情况,一旦机构出现入不敷出、卷钱跑路等情况,消费者退款可谓“难如登天”。

  何解?监管得跟上。钱款难寻说起来虽然是程序上的问题,但本质上还是校外培训的生态不够健康。市场准入门槛低,一些不符合资质的机构涌入其中,影响整个生态的质量。所以说到底,还是要让监管的步子跟上市场发展的路子,才能引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规范经营。

  那怎么管?

  简单关停培训机构?这显然是“一刀切”,没有技术含量,也忽视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不可取。加强日常监管的频次密度?这对很多人员不够、配备不足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很难执行,所以也不见得可取。正所谓,治病求于本。监管的宏观逻辑是善治,或许从法治角度思考什么是好的规范和监管,从管理角度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平台建设,才能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培训机构收费行为的监管,逐步改善校外培训的生态环境。

【编辑】:王锌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