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法学堂 > 法学研究 > 正文
“文化法学学科建设与文化法学理论体系构建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3-03-16    来源:法治网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分享至:
2023-03-16

  3月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文化法学学科建设与文化法学理论体系构建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学术中心举行。这是自2月26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以来,国内高校召开的第一个关于文化法学的研讨会。

  中宣部政策研究室(法规局)、文旅部政策法规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政策法规司等相关领导,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化法学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文化法学学科的使命和建设路径”与“文化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议题开展研讨,为加强文化法学学科建设和文化法学理论体系构建,促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识。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表示,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对于我国文化法学学科建设和文化法学理论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意味着文化法学春天的到来。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建设与我国文化传媒事业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是国内最早从事文化法学相关教学科研的高校之一。学校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法学(文化传媒法)三大专业交叉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面向未来,中国传媒大学将深入推进文化法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创新文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背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后,作为拥有整建制本硕博贯通的文化法学相关学科体系的高校,中国传媒大学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了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全体教师学习文件精神,而本次会议正是学校为了学习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专门召开的关于文化法学的专家研讨会。文化法学学科的构成应当包括史、论、方法、应用四个部分,要坚持问题导向,推动社会的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级巡视员阎平在致辞中表示,元宇宙、AIGC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应用给文化旅游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强化文化法学的理论研究,完善文化法学学科体系,壮大文化法治人才队伍。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规司一直与中国传媒大学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希望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文化法治建设的重要基地,能够在文化法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方面树立标杆,做出更大的贡献,也希望今后能够不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文化法治建设。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健向中国传媒大学近年来积极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法》立法工作和政策起草工作表示感谢,他对于文化法学学科和文化法学理论构建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文化法学要与中央的政策精神和宏观导向保持协调统一;二是要贴近不同文化领域的实践,与相关的立法规划同步、合拍;三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破解现在文化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痛点问题;四是大胆创新,探索适合本土的文化法学创新方案。

  中央宣传部政策研究室(法规局)党内法规处处长姚兵表示,文化法学第一次写入中央文件,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对于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第一单元“文化法学学科的使命和建设路径”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魏晓阳主持。她表示,业界、学界对文化法学学科已有探讨,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对于加强“文化法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各位专家就文化法学的使命与建设路径发表意见。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室原主任朱兵回顾了我国文化法治的建设历程,他表示,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标志着文化法学进入了第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是我国文化法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上具有突破性意义的大事。文化法学学科建设具有时代背景、国际背景和制度背景,具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特色。需要各方统一认识、加强教材编撰与课程设置,打造文化法学研究队伍与科研机构建设,推动文化法学事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向与会专家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自2004年以来培养文化法治人才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分享了中国传媒大学将法学与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学科有机融合,创新了本硕博贯通的文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并根据国家和行业需求,提炼出文化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七大核心竞争力,探索了课程、科研、实务、领导力、国际交流、文化“六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所长、教授王云霞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文化遗产法的人才培养、教材建设、国际交流等方面的经验,表达了对于文化遗产法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合作、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文化法学尽快列入法学二级学科的期待。

  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广播电视政策法规研究基地副主任万蓉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文化法学人才培养特色,提出要按国家文件要求创新文化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梯次化的教师队伍和学术创新队伍,培养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田艳分析了文化法学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介绍了民族大学文化法学学科的建设基础、复合型学科建设导向以及文化法学相关课程设置,她表示要在本科阶段增设文化法学课程,推动文化法学教育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传播法研究中心主任彭桂兵介绍了华东政法大学文化法学学科的建设路径,华东政法大学将法学与新闻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交叉融合,聚焦版权、娱乐传媒、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等特色领域,注重学界和业界的对接。

  中南大学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易玲分享了中南大学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的建设历程、人才培养、研究成果、师资力量与学科课程设置,并提出对中南大学中国文化法研究中心建设的未来展望。

  研讨会第二单元“文化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何勇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法律系教授李丹林提出,文化法学研究自觉是构建文化法理论体系的前提因素,在自觉反思之上,需要加强专门化的研究力量与学科归属意识,促进法学与艺术学的学科交融,吸纳交叉学科人才。

  天津大学文化法治与文化法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文钊分析了文化法学理论体系的构成,提出文化法学学科建设应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推动学科体系的科学化。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宋慧献从《文化法学导论》的写作经历出发,提出文化法学学科需要确立基本核心概念与指导思想,即以文化权利论为核心、文化管制法与文化促进法为两翼的研究体系,文化法学应有特定的调整范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院长莫纪宏回顾了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早期的文化法治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宪法第二十二条对文化内涵的阐释,从合宪性的视角论述了文化法学研究的必要性与前瞻性。

  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执行院长周刚志提出文化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践性,是具有中国国家特色和中国问题意识的新兴法学学科。他阐释了文化法学体系构成、文化法基本原理与文化法基本制度内容。

  上海大学法学院教授、上海市法学会文化产业法治研究会会长李清伟提出从法律关系核心内容的权利义务入手,以文化行为、责任为中心构建文化法理论体系,注重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郇瓛为本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她表示文化法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导向,今年正值中国传媒大学高质量发展之年,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将学习贯彻落实两办文件,“以未来为向度,以世界为坐标”,坚持国之所需、我之所为,切实全面推进文化法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以及科研工作。


【编辑】:祁晓瑜
【来源】:法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