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尽快履行还款义务,将对你采取强制措施,后续还可能采取纳入失信名单、追究拒执罪等惩戒措施,甚至子女将来考公参军都有可能受影响。”近日,在刘某拖欠某建材公司8000余元货款案中,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对其发出“预失信”提示。刘某听后,主动将8000余元货款一次性履行到位。
“我们创新执行工作机制,打通各环节堵点,解决好企业急愁盼难问题,努力为企业营造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的法治化营商环境。”7月7日,金凤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周一鸣说。
诚信修复,营造诚实守信氛围
“为加强信用机制正向激励,弘扬社会诚信文化,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兑现合法权益,同时有效消除对主动履行义务当事人的不良影响,我院向你出具《自动履行证明书》。”日前,金凤区法院民三庭向主动履行生效判决的被告潘某等人发出证明书,避免案件进入执行程序。这是该院立审执协调配合的一起典型案例。
与之类似,金凤区一家建筑公司在接洽一个重点项目过程中被告知存在失信记录。由于企业日常对各种失信信息疏于管理,修复时限较为紧迫。如修复不及时,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承接资质。
“法官,节骨眼上能不能先解开账户,欠着的工程款后续分期偿还。”该公司负责人和律师找到执行法官刘云涛。
刘云涛协同各执法部门,推进各领域信用修复工作开展,为企业优化发展纾困解难。2周后,该公司的申请通过系统审核,被移出“黑名单”。同时在信用修复“诚信红利”的助推下,该公司配合法院履行了部分案涉金额。
金凤区法院通过建立执行前端惩戒预警工作机制、执行过程中针对性提出司法建议、出具信用修复证明书等方式,积极开展中小企业诚信修复工作,帮助企业在政府采购、行政审批、政府扶持、市场准入、资质认定、融资贷款、招标投标等方面放下包袱、重新出发,恢复生产经营活力。
活封活扣,打造可预期环境
宁夏某清洁公司因欠付工资、欠付材料款进入强制执行阶段。金凤区法院执行局调查后发现该公司具有价值且可变现的是其生产的化工产品,这些产品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
经过研讨,该院决定对该批化工产品“活查封”,并告知申请执行人财产查控情况以及下一步将对查控财产进行拍卖,以保障申请执行人的权益。随后,考虑到拍卖时间长、变现价值低等问题,执行干警和各方当事人沟通后,一致决定暂缓拍卖程序,寻找化工产品买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仅用几天时间便成功寻找到化工产品的购买者,买家很快支付了货款,清洁公司也将全部案款履行完毕。
金凤区法院充分发挥速执团队办理10万元以下执行案件、普执团队办理10万元以上执行案件、涉金融案件执行团队专项办理涉金融案件的“繁简分流”机制优势,持续加强涉民生、涉民企案件的执行力度。在执行过程中,注重调解,灵活运用执行措施,尽量“活封活扣”,通过以租代卖、资产置换等形式,最大限度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对还款意愿强烈,但一时资金链断裂,仍有发展潜力,存在救治可能的企业,慎用失信限高措施,减少强制措施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执前治理,完善执行服务
6月初,金凤区法院办结了一起涉及2家公司的合同纠纷案件。该院审判与执行部门紧密协调配合,巧妙运用诉前保全、诉中调解、执前扣划等手段,顺利结案。
涉案双方均为本地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在长期的业务合作中产生了紧密联系。但在一次重要合作项目中,双方对合同的履行情况产生严重分歧,导致累计欠款高达上百万元。双方各执一词,多次协商无果后,对簿公堂。
接到原告公司的立案申请后,金凤区法院迅速启动诉前保全程序,对被告公司的多个银行账户进行了冻结,并查封了部分固定资产,给被告戴上“紧箍咒”。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后,法官并没有急于作出判决,而是积极组织双方进行诉中调解。经过多轮沟通,最终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为了彻底消除双方的顾虑,金凤区法院创新采用执前扣划的方式,在确认被告公司除本案外无其他诉讼和执行案件,不存在损害其他债权人权益的情况下,依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直接将被告公司被冻结账户中的第一期款项扣划至原告公司账户,并随即解除了对被告公司其他财产的保全措施。
此案是金凤区法院持续加强执前治理的一个缩影。该院建立涉企保全专班,引入保全查询功能,切实发挥好“以保促执”在涉企执行案件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案件从诉讼到执行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