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法聚焦 > 法治建设 > 正文
以“镇域之治”助推“市域之治”
固原“1+1+3”机制深耕基层法治“样板田”
2024-03-21    来源:宁夏法治报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分享至:
2024-03-21

  3月4日,在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东塬村,经由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组成的“调解小分队”多次联合调解,金某和何某因解除婚约引发的彩礼退还纠纷,最终双方就彩礼退还金额达成一致。

  村里有“调解队”,镇上有“专家团”。在固原市65个乡镇(街道),由党(工)委副书记、政法委员任书记,派出所所长或教导员任副书记,司法所所长、法庭庭长、综治中心主任、综合执法办主任、妇联主席任委员,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任党小组组长的功能型党组织,随时待命、闻风而动,将矛盾纠纷防范在始发之初,解决在专业人员干预之下。

  “1+1+3”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打造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固原样板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功能型党组织为引领,基层法治机构协调推进,问题、责任、考核三张清单督促落实”,一条“多元协作、源头治理”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路子正越走越宽。

  现场办公实现“事心双解”

  2023年6月,隆德县沙塘镇十八里村的苏某等13户农户想要收回李某此前承包的土地,用于自己修建蔬菜大棚,双方发生争执并报警。

  派出所出警调解无果后,立即将该矛盾纠纷上报沙塘镇功能型党支部。功能型党支部随即调动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组成调解专班开展调解,逐一了解双方的真实意愿。

  原来,农户担心如果等到10月供港蔬菜收割结束,他们再搭建拱棚会错过产业补贴。而李某的理由是供港蔬菜一年收三茬,如果立即停止种植,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双方据理力争,态度坚决,事态随时可能升级。

  功能型党支部书记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沙塘镇党委,并通过“1+1+3”工作机制及时对接联系隆德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现场办公,衔接有关验收工作。在各部门的协作配合下,双方签订书面协议,并由沙塘法庭进行司法确认,一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上访的事件最终“事心双解”。

  “为了情况明、底数清,固原市以类型多样的纠纷排查化解阵地为抓手,推进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全覆盖排查、全领域齐抓、全链条化解、全周期共管,构建环环相扣、系统有序、运转高效的矛盾纠纷‘经络网’。”固原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固原市建强综治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和排查的风险隐患,建立“信息化+网格化+铁脚板”运行体系,全覆盖设置网格6342个,配备网格员6456人,实现人、地、物、事综合采集,动态反映网格态势。建立问题、责任、考核三张清单,实行“黄、橙、红”三色预警机制,实现矛盾隐患动态管理。

  三棵树引发邻里纠纷

  “我的心病算是了了。”2023年3月,困扰泾源县某镇某村村民王某近10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十几年前,樊某为了明确其与王某相邻的土地界线,在地界处种植了三棵小白杨,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严重影响王某近半亩的农作物产量,据王某称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万余元。

  每当王某到田里耕种的时候,一抬头就望见这三棵白杨树,“心里仿佛压了三座大山”。王某连年找樊某协商移除这三棵树,但樊某均以各种理由推脱,无奈之下,王某诉至法庭,请求公正处理。

  接到诉状后,法庭诉前调委会调解员和法官助理等人先对案件分类定级,随后到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由调委会指定专人对案件负责到底。法官运用矛盾缓冲、“背靠背”、情感换位等调解方法,经过长达4个多小时的调解,双方当事人终于自愿达成一致。

  千金难买邻里情。化解这起近10年的积怨矛盾过程中,功能型党支部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引导教育双方当事人发生纠纷时,一定要依法解决,坚决抵制暴力。

  固原市压实责任,对矛盾纠纷问题和风险隐患“一张网”排查、一站式调处,实现矛盾纠纷化解“零瘀滞”。2022年5月“1+1+3”机制运行以来,全市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近2万件,化解成功率、一线化解率均有效提升。

【编辑】:王锌
【来源】:宁夏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