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创造,彰显时代价值。
伟大擘画,指引奋进航程。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1963年11月,毛泽东同志亲笔批示“要各地仿效,经过试点,推广去做”。“枫桥经验”由此走出枫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为全国政法战线的一面旗帜。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针对新世纪之初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针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理智慧,指示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总抓手,贯穿于建设“平安浙江”始终,并紧密结合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枫桥经验”的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独创性、原创性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举措,推动“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丰富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大潮起钱塘,大道汇之江。
20年来,浙江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之江大地发生精彩蝶变,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善治之道,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
浙江坚持“群众唱主角、干部来引导、德法加智治、有事当地了”,绘就了发展与稳定并行、致富与治安并举、经济与社会并进的生动图景,谱写了百姓和顺、全域和美、社会和谐的动人乐章。
一
坚持着眼工作大局,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浙江走出发展与稳定并行、致富与治安并举、经济与社会并进的生动图景。
枫溪潺潺,桂雨飘香,位于绍兴诸暨的枫桥经验陈列馆迎来一位重要的客人。
9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枫桥经验陈列馆,重温“枫桥经验”诞生演进历程,了解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发展情况,与百余名当地干部群众面对面畅谈。
这是时隔20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枫桥。他深刻指出,“要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枫桥经验陈列馆图源:潮新闻
新时代“枫桥经验”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答案,早已写在浙江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写在6500万浙江人民的平常日子里。
金秋江南,钱塘江畔,杭州第19届亚运会、第4届亚残运会举世瞩目;自山到海,从城到乡,浙江大地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安业安心、生活富足安康。
这是一张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答卷——“两大奇迹”彰显优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万亿级台阶,从2002年的8000亿元跃升至2022年的7.77万亿元;人民群众安全感从2003年的90.8%上升至2022年的99.28%,浙江被公认为全国最具安全感的省份之一。
这是一张“盆景”与“风景”交相辉映的答卷——遍地“枫”景凸显活力。城市版“枫桥经验”、网上“枫桥经验”、海上“枫桥经验”全面开花;“武林大妈”“乌镇管家”“东海渔嫂”穿街过巷;社会治理中心、“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创新不断;“龙山诉源治理”“后陈经验”“余村善治”焕发生机,“枫桥经验”在基层大地结出累累硕果。
“乌镇管家”管好乌镇大小事
大道溯源,潮涌之江。
20年,时间沉淀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20年,时间见证一脉相承和开拓创新。
回望,世纪之交的浙江,正值关键节点,面临“成长的烦恼”。一方面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跻身全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一方面是各类矛盾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一些老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新问题又不同程度地比全国其他地区先期遇到。
“成长的烦恼”如何化解?
2003年5月,习近平同志来到枫桥调研。他说,“枫桥经验”在不同时期不断演进,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内涵,每一个时期都能围绕中心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各类矛盾,从而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起到了总结经验的示范作用。
200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枫桥,出席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明确要求充分珍惜“枫桥经验”,大力推广“枫桥经验”,不断创新“枫桥经验”,并系统提出“四个必须”——
必须着眼工作大局,在统筹发展中丰富新鲜内涵。
必须营造法治环境,在依法治省中取得明显成效。
必须相信依靠群众,在执政为民中践行根本宗旨。
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在完善制度中实现长治久安。
“四个必须”立足当时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新特点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新情况,把“枫桥经验”推到了全新高度,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萌发与实践提供了“源头活水”,引领浙江开启了创新社会治理之路。
自此,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着眼长远的决策部署接续出台。“枫桥经验”,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总抓手,作为“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的重要体现和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保证,步入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枫桥经验’没有过时。因为‘枫桥经验’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经验,在践行‘枫桥经验’的过程中,既供给了改革,推进了发展,也确保了稳定。”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当代浙江研究所所长王祖强说。
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20年后的今天,浙江努力建成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平安中国示范区。至2023年,浙江3个设区市和38个县(市、区)摘得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在2021年底举行的首次平安中国建设表彰大会上,浙江12地获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市、区),总数居全国第一。
在坚持中焕发生机,在发展中发扬光大。20年后的今天,有着鲜明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已然形成。“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写入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枫桥经验”从“一地之计”上升到基层治理的“长治之策”,成为“中国之治”的一张重要名片。
永康市龙山镇“亲青老娘舅”调解队伍
二
着力营造法治环境,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浙江走出法治为基、德法相长、“三治融合”的康庄大道。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良法善治,民之所向。
9月28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决定》。
这是全国首创的有关“枫桥经验”的省级人大决定。《决定》旗帜鲜明地指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根本愿景目标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七月绍兴,骄阳似火。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嵊州市经济开发区某城北片区总用地面积近90万平方米的工业全域治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工程顺利开工。平顺背后是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的深入推进。
自2006年起,浙江探索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并将社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的刚性“门槛”,推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十多年创新发展,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深入人心,重大行政决策事前风险评估成为常态,评估内容拓展至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公众活动方方面面。
不止社会风险评估,今年浙江出台并施行《浙江省平安建设条例》,固化实践经验做法,在解决平安建设领域普遍性、综合性问题上作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规定,推动平安浙江建设迈入规范化、法治化新阶段。
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萌发地和法治中国建设重要实践地,在浙江,法治之光照进群众生活的日常点滴。
“一根网线、一块屏”就能打官司,“移动微法院”全省推广、共享法庭遍布城乡;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农村法律顾问全省覆盖,“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共识……
量变积累质变,法治思维不断强化,执法方式日趋规范,公平正义日益彰显,浙江被公认为全国法治化程度最高省份之一,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天台县雷峰山区,一触即发的建房矛盾纠纷经过乡贤调解员4个小时的化解,消于无形。以“合”促“和”,这是天台县融合“和合”文化推进基层治理的小小片段。
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在确立人类社会普遍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自带优长基因。纵观全省,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治理元素的碰撞,丰富了独具特色的浙江实践——
在杭州,建德打造“德·治理”品牌,乡村“美好账本”让“有德者有所得”;在绍兴,“枫桥文化”催生“红枫义警”,“共情共理,互助互帮”引领诸暨风尚;在金华,“无讼”文化孕育诉源治理,“党建引领、综治先调、法庭指导”成为习惯;在衢州,“南孔圣地”培育“有礼”家风,源头消弭婚姻家庭、邻里等潜在矛盾……
诸暨市枫桥镇“红枫义警”工作站
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民主和法治,则是寓活力于秩序,寓秩序于活力。
“基层矛盾要用基层民主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重要原则一定要把握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基层民主越健全,社会就越和谐。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村口池塘边,百年大樟树郁郁葱葱。“樟树下议事”的木牌下,村民围着石桌而坐,就村计民生共商共议。村内,农家洋房错落有致、低院矮墙文艺古朴、村民“主播”致富有方,无不令杭州亚运会采风团的外国媒体记者惊叹不已。小村的今天,离不开基层民主协商这一制胜法宝。
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
2005年1月4日,习近平同志来到小古城村调研,嘱咐村干部“村里的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多年来,小古城村牢记嘱托,探索形成党建统领基层民主协商“四议六步”工作法。村里家家户户的围墙改低了、村庄变美了、村民变富了。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千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760元。
“推进民事民议、民办、民管,村里矛盾少了,活力多了。”小古城村党委书记林国荣说,“村里事商量办已成为习惯。”
放眼全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基层民主实践花开满园,“百姓议事”“村民说事”,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协商中解决,许多矛盾纠纷预防在源头、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基层治理活力澎湃,基层社会行稳有序。
我们见证,宁海在全国首创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象山“村民说事”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德清首创“乡贤参事会”,发布国内首个乡贤参事会建设和运行地方标准……
从一村到一域,从浙江到全国,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基层实践,不断丰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涵和路径,反过来又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营造更好环境。
三
始终相信依靠群众,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浙江走出百姓和顺、全域和美、社会和谐的康庄大道。
一条红线,一脉相承,一心为民。
“枫桥经验”从诞生到创新发展,就把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交到了人民群众手上。人民立场,是“枫桥经验”的根本立场、价值取向,也是“枫桥经验”历经60年仍经久不衰的奥秘所在。
时代在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变,但为民的初心始终不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内核始终不变。
37年前,杨光照当上诸暨市枫桥派出所民警,“坐上小板凳,俯下身子,和老百姓像家人一般交心,彼此之间距离就近了,感情就亲了。”
今天,他的徒弟吴佳烙用一个篮球,和镇里的少年打成一片,成功组建一支少年“义警”队。
一代又一代人在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实践中,走进群众、深入群众、带动群众,不断创新化解矛盾的办法,让“枫桥经验”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在“浙”里,强大的“民呼我为”系统落地见效,在倾听企业、百姓的心声同时,解决一桩又一桩群众反应强烈的难事、愁事。呼和应、求与为之间,顺应了民意,也温暖了民心。
2.7万个共享法庭,覆盖100%的镇街、98%以上的村社……在“浙”里,熟悉社情民意的村干部与精通法律的法官一起,共同奏响情理、法理融合的交响曲,推动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在家门口解决。
杭州余杭大径山共享法庭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如果说,以人民为中心,把准群众诉求,及时解决基层群众的困难和矛盾,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厚重底色;那么,群众唱主角、站C位,则让“枫桥经验”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有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办法就在群众中”“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指引之江大地不断书写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精彩答卷。
从东海之滨到钱江之源,从太湖南岸到瓯江之畔,浙江城乡处处涌动干部与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热情,基层社会治理迸发出无尽活力。
衢州市柯城区上洋村村规民约馆来访者络绎不绝,10个版本的上洋村村规民约整齐陈列。这个全村公认的“治村秘笈”,见证了乡村的岁月变迁,也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画下生动的一笔。20多年来,上洋村依靠村规民约这一治村法宝,让村民参与到民主决策中来,解决了以前解决不了的难题,激发出村民主人翁意识,“种”下了建设更加富裕、美好乡村的共同向往。
开车从上洋村出发,行驶122公里,是金华市武义县后陈村。19年前,为改变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危机,这里通过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如今,这一“治村之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在全国69万余个行政村的农村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陈村党支部书记陈军说,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这是大家一直在探索的乡村致富路径。19年间,后陈村村集体收入增长43倍,村民年人均收入翻三番。
在桐乡,一场以“三治融合”为手段,以“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为目标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已走过10年。无论如何迭代升级,发动和依靠群众,依然是“三治融合”的灵魂所在。十年间,桐乡涌现了“乌镇管家”“大麻麻花”“杨家门红管家”等自治品牌,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突破22万,志愿服务总时长居全省第一,“志愿红”成为“流行色”。
这是来自人民的“枫桥经验”。
温岭的“民主恳谈”、嵊州的“民情日记”……20年间,这些泥土里“长”出来的基层治理方法,是“枫桥经验”在新时期滋生出的生动管用的实践成果。它们在基层一线破土发芽、向上生长,深深扎根于浙江的广袤大地之中,共同绘就一幅百姓和顺、全域和美、社会和谐的浙江风景。
这是依靠人民的“枫桥经验”。
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涌现出“武林大妈”“红枫义警”“国际老娘舅”等一批“群众唱主角”的实践成果。截至今年10月底,浙江已有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7.1万家,在街道(乡镇)备案的社会组织24.35万家,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大量的服务供给,释放出微主体的巨大能量。
当世界为杭州亚运会惊艳之时,16万“武林大妈”身披志愿红马甲走向大街小巷、景区商场,他们是行走的导航,是暖心的帮手,是城市的守护者;在56个竞赛场馆、运动员村、媒体中心,年轻的“小青荷”们用最美的微笑、最好的服务迎接八方来客。无论是“志愿红”还是“小青荷”,每一位为亚运会而忙碌的人,都在默默地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东方治理故事。
四
持续建立长效机制,新时代“枫桥经验”指引浙江走出风险早预警、隐患早发现、矛盾早化解的康庄大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枫桥经验’发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实现了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统一。”
梓坞山下,枫溪江畔。一代又一代枫桥人,见证了“枫桥经验”从传承到丰富、发展到跃升的递进轨迹——从千年古镇出发,由乡村走向城市、海洋,走进互联网,从社会治安领域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从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国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标杆。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矛盾化解都是一道千头万绪的社会治理难题。
在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实践中,浙江干部群众对“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期盼和追求,始终孜孜不倦。
2003年9月,习近平同志率队到当时的“信访第一县”浦江下访接待群众,首开省级领导干部下访的先河。此后,他连续3年,先后在临安、德清、衢江下访,实实在在帮群众解决难题、化解矛盾。
领导下访接访必须为,但还能不能“让老百姓遇到问题有地方‘找个说法’”?
2019年初,浙江率先把“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方法、作风延伸到社会治理领域,在全省范围内打造“一站式”的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努力实现让群众反映诉求和化解矛盾“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助推社会矛盾要素治理向纵深推进。
一项省域层面的重大探索与实践,展现出强劲生命力。
从省委深改委会议对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开展专题研究,并将其列入重点突破改革项目;到省委召开现场推进会,出台《关于加强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指导意见》……顶层设计有力指导、引领基层实践,推动基层探索迅速燎原至全省。
2019年底,浙江实现县级矛调中心全覆盖。2022年,县级矛调中心升级为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与乡镇(街道)四平台和基层网格实体运行、高效运作,成为浙江平安建设、社会治理领域的特色品牌。
“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协同治理能量正在加速迸发。2022年,浙江全省社会治理中心接待群众113.7万人,统一受理各类信访和矛盾纠纷66.5万件,办结61.7万件,化解成功率达92.8%。
“经济越发展,社会矛盾越突出,案件就越多”的魔咒,能不能打破?
浙江以改革的精神、系统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在全省范围全面推开访源治理、诉源治理、警源工作。
矛盾纠纷依法调解
我们看到,社会治理的基础更加夯实。以县级社会治理中心为枢纽,调解组织和网络不断向下延伸、在人间烟火气中生长壮大,紧紧压实基层的公共服务、矛盾化解、社会治理等职能,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我们看到,公平正义的光芒更加闪耀。越来越多的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法官在遍布城乡、市场的共享法庭忙碌;民警为“破小案、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惠小利”奔波;“警调衔接”就地化解95%以上的110警情纠纷;率先部署开展的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让浙江的行政案件化解率居全国第一……2022年,浙江省万人成讼率从2019年的109.7下降至75.5。
数字化改革折射的治理思维之变,能不能将矛盾纠纷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
以数字化改革为“刃”,浙江率先聚焦法治建设、平安建设的重点环节、关键领域、基层高频事项,全力打造平安法治领域多跨场景应用,以数字化改革成果一体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
2021年7月8日,浙江解纷码正式上线。因为不同意楼上邻居加装电梯,杭州居民赵阿姨扫了扫二维码,上传了她的“烦心事”。接下来,她的难题移交给了平台和杭州市上城区矛调中心,直至她和邻居握手言和。
赵阿姨的便利,是浙江打破信息孤岛,推动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数据、资源流通,推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全链条推进、全系统治理的一个缩影。立足基层治理,更多数字化探索迸发活力——政法一体化、数智枫桥省平台、“大综合一体化”、全域数字法院、检察数据大监督等一批重大应用出台,解决了不少过去想解决却一直无法解决的难题,从源头捕捉风险、发布预警,真正实现“防未然,治未病”有了更坚固的保障。
60年,一个甲子,从小镇走出的“枫桥经验”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发扬光大,凝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新社会治理的探索,穿越时空迸发出旺盛生命力。从乡村实践蝶变为国家治理之策,“枫桥经验”这一长盛不衰的“金名片”“传家宝”“活教材”一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新彩,探索更为宽阔的“善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