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宁夏要闻 > 正文
平安宁夏法治宁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平安中国建设考评宁夏为优秀等次
2025-11-06    来源:宁夏法治报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5-11-06

  11月4日,记者从宁夏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平安宁夏法治宁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平安中国建设考评我区为优秀等次。与2021年相比,今年全区刑事案件下降54.1%,八类主要刑事案件下降17.6%,盗窃案件下降55.9%,“两抢”案件下降23.3%,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下降62.2%。

  “十四五”时期,我区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150件,废止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258件,全面清理1980年以来各类法规规章政策文件,有力维护国家法治统一。依法引领“塞上枫桥”机制沿着“主线”做深做细做到位。全区22个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和243个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部规范建成并转入标准化运行。2021年以来,“塞上枫桥”基层法治工作平台登记录入的各类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9.7%。统筹“三官一师一员”共建村组、社区(小区)法治家园,系统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法治社会氛围。积极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率先攻坚突破,出台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新50条”,示范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阅彩城商圈营商环境法治化工作机制,突出“两新”“两重”项目加强法治供给,依法保障“六个攻坚战”全面实施。

  全区法院办结各类案件125.9万件执行到位1217.44亿元

  “十四五”时期,全区法院共依法办结各类案件125.9万件,审限内结案率等案件质效核心指标持续趋优。保障胜诉群众合法权益,累计执结案件49.24万件,执行到位1217.44亿元,一大批积案、难案、“骨头案”得到化解。

  全区法院持续实施“塞上枫桥人民法庭”创建工程,不断深化“法院+”综合治理模式,积极打造覆盖多个行业领域的“共享法庭”。截至今年9月底,22家基层法院全部入驻县级综治中心,对接辖区乡镇、街道综治中心385个,通过非诉方式成功化解纠纷29.22万件。出台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建立金融、证券期货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破产审判工作机制,依法审结上陵集团20家公司、宝塔集团167家公司、天元锰业22家公司合并重整案。与自治区人社厅等会商解决工伤保险类纠纷、行政处罚突出问题,助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稳就业、促发展。实施“群众服务能力水平提升工程”,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坚持司法为民,与15家区直机关建立“总对总”多元解纷和诉调对接机制,67家法庭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推进未成年人审判“三审合一”,深化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建成4个生态环境法治宣传教育及修复示范基地,与18家自治区单位建立企业破产处置联动机制,打通职工安置、税收申报、变更注销等关键环节的堵点难点。实施“科技应用能力水平提升工程”,注入智慧司法强劲动能。全面推进“一张网”建设,释放“云策”“智慧执行”等系统集成功能,深化一站式集中办理线上服务,网上立案4.7万件,在线调解案件25.6万件。

  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400余件

  “十四五”时期,宁夏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400余件,占全部公益诉讼案件的41.2%,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3200余件,占比达94.8%,10起案件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典型案例,为守护“塞上江南”的绿水青山、推动绿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

  宁夏检察机关聚焦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探索推行以专项监督促进系统治理的办案模式。针对“一河三山”生态保护难题,部署开展“黄河保护综合治理”、水行政执法“守敬”行动、“检察蓝守护林草绿”等专项行动,督促清理污染水域面积4万余亩,清理污染和非法占用的河道500余公里,修复流域内被损毁林地、草原、湿地9100余亩,治理被污染土壤近35万亩,督促相关部门对2300余眼违规取水“自备井”进行整治,以检察履职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源头治理、系统修复。宁夏检察机关鸟类保护工作经验在2025年全球滨海论坛上交流,助力荒漠化防治检察经验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向全球展示。

  聚焦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瞄准劳动用工、婚姻就业、未成年人安全等重点领域,深化“检察+N”联动协作,联合法院、公安、民政等部门建立相关协作机制61个,共同凝聚增进民生福祉的强大合力。5年来,对诉讼能力弱的群体提出支持起诉2840件,其中支持农民工起诉1931件,帮助讨回工资薪金3500余万元。与残联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检查,督促整改盲道占用,增设无障碍通道,依法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出行安全。依法起诉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犯罪案件1325件1772人,425名检察官实职化履行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职责,监督相关部门加强住宿、娱乐场所的治理,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和校园欺凌治理专项行动,持续织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防护网”。始终保持严惩食药犯罪高压态势,依法严厉打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起诉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伪劣商品犯罪47件70人。创新运用“和解+听证”、司法救助、调解等工作模式,全区检察机关检察长接访下访2164件,开展公开听证549次,联合多部门成功化解争议577件。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286件,救助1582人,发放救助金1771.6万元。

  公安机关破获侵财案件3.49万起挽损5.8亿元

  “十四五”时期,全区公安机关紧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电信网络诈骗、黑恶势力和严重暴力等突出违法犯罪,持续开展“夏季”“冬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累计破获侵财案件3.49万起,挽回经济损失5.8亿元。全区刑事案件连续5年下降,八类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连续3年保持在99.6%以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较2021年下降62.22%。

  持续推进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建设,夯实派出所“主防”基础,滚动排查矛盾纠纷19万余起,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持续深化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数”连续5年下降。持续加强学校、医院等重点部位安全防控,建立“护学岗”2417个,全面补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深入开展打击整治枪支爆炸物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连续6年实现枪爆物品“不打响”“不炸响”工作目标。实体化高效运行20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在基层办案单位建成智能化办案区277个,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建立健全侦监协作、快办速裁等机制,危险驾驶、轻伤害等轻微刑事案件快办率达到85%。

  聚焦企业需求与民生期盼,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全力打造法治化、便利化、高效化的公共服务环境。围绕“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布局,连续推出7批共200余项便民利企举措。线上线下办理涉企审批68万件,制定涉企行政检查“一本账”,规范开展行政检查。优化26家“枫桥式”网安警务室服务,提供网络安全咨询解答和受理救助8700余次。布局建设“1+5+N”生态警务体系,组建1686名森林警长、381名河湖警长队伍,全力守护“一河三山”生态安全。打造“宁警通”一体化网办体系,年均网办量660余万件次。推动30个政务服务大厅公安专区“综合窗口”改革,多项业务“一窗通办”。建立“七联”协作机制,为15.7万人次提供出入境便利。上线应用电子居住证等10项电子证照,新增20余项“全程网办”业务,身份证办理提速至7个工作日,实现26项涉公安职责“一件事”高效办理,公安政务服务平均精减办事材料25%、压减办理时限20%、减少办事跑动50%。

  2.1万人民调解员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79万件

  “十四五”时期,宁夏大力实施依法治区战略,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区迈上新台阶,法治宁夏建设开创新局面,全区上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日益浓厚,法治日趋成为宁夏的鲜明标识和重要软实力,为加快建设美丽新宁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我区相继制定建设先行区促进条例、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条例、宗教事务条例、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社会救助条例、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反间谍工作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30件,修订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安全生产条例、节水型社会建设管理办法、职工生育保险办法等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120件,及时填补了立法空白、堵塞了制度漏洞。全面落实自治区历次营商环境推进大会要求,梯次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0条”、法治化保障“六个攻坚战”30条等措施,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聚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文件和罚款规定清理,全面起底全区各级各类文件16.9万件,修改、废止歧视性法规政策文件259件,坚决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壁垒和政策堵点。

  全区2.1万人民调解员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0.79万件,真正把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涌现出王兰花、姬秀花、马希伟等一批全国优秀的金牌人民调解员,夯实了基层治理根基,守护了群众幸福安宁。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5年来共办结行政复议案件9300余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1200余件。


【编辑】:赵怡舒
【来源】:宁夏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