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作为参与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全过程的政法机关,承担着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宁夏检察机关构建“办案+普法+保护”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推动未成年人普法从“分散化”向“体系化”转型、从“灌输式”向“浸润式”升级、从“传统化”向“智能化”跃升,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法治防线。
全域覆盖拓宽教育维度
“当朋友需要你的帮助时,你会义不容辞地前往吗?如果朋友被别人欺负了,希望你去报复对方,你会答应他吗?”今年9月2日,在银川市湖畔中学大礼堂,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王惠作为该校法治副校长,向孩子们抛出问题。
每年开学季、“六一”儿童节、宪法宣传周等节点,全区检察机关都会聚焦校园欺凌、性侵自护、网络犯罪预防等主题,通过“案例讲解+情景演绎”的形式,向孩子们普法。
据了解,全区425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年均开展“法治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2569场次,目前已覆盖学生200余万人次,发放法治手册90余万份。同时,全区检察机关打造“线上+线下”传播矩阵,联合教育、民政等部门开展“法治护成长 携手向未来”“检护未来 法伴成长”等主题活动,组织检察开放日、沉浸式模拟法庭、法治夏令营等特色活动5000余场次。
品牌引领提升教育示范
西北大地上的白杨树,傲然挺拔,是向阳而生的象征。2021年,全区检察机关统一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品牌更名为“小白杨”,建立起“保护性办案、社会化帮教、修复性救助、多元化普法”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模式,像白杨树一样筑牢司法保护屏障,倾心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目前,全区检察机关正打造以“小白杨”为统领,23个子品牌协同发力的未检品牌体系。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检察院的“蓝小武”就是其中一个子品牌。该院深化检校合作共建,依托石嘴山市第八中学、第九中学分别建立“小白杨”法治工作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法治宣传。创建“蓝小武”法治宣讲团,实现精品课程“点单服务”,不断拓展法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联合大武口区妇联成立“涉案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站”,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
永宁县人民检察院打造的品牌“丁丁热线”、吴忠市红寺堡区人民检察院打造的品牌“青雁护苗”等,均在守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较大效用。
“小白杨”品牌被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年)》。全区检察团队编写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读本》,分小学、初中、高中3个版本,融入真实案例和互动问答,已在全区120所学校推广使用。
科技赋能提升教育质效
以数字赋能未检工作,是全区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全面保护、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利器”。
年满12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多次实施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理,一直是司法机关的办案难点。今年7月4日,金凤区检察院运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律监督模型”,筛选出存在5次以上违法行为的30名未成年人,经确认其符合专门学校送教条件后,向公安机关发出送教建议书,建议公安机关将其送至专门学校接受教育。
近年来,全区检察机关开发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律监督模型,整合公安、教育、民政等部门数据,精准识别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模型嵌入《督促监护教育函》《送教建议书》等7份本土化法律文书,实现特殊预防和专门教育监督案件“审查—审批—决定”全流程案件化办理。截至2025年7月,全区运行模型63次,成案38件,制发“三函一书”50份。同时,联合教育部门在石嘴山市、固原市2所专门学校设立检察工作室,开展“智能普法+心理疏导”服务,助力未成年人学法懂法守法。
协同联动凝聚教育合力
全区检察机关构建五位一体多元救助与普法融合机制。开展未成年被害人综合救助,形成“司法救助+心理疏导+生活安置+转学复学+社会帮扶”模式,开展司法救助378人,发放救助金159.9万元,协助447名未成年人解决生活照料问题。
在救助过程中,检察机关同步开展普法,为被害人讲解家暴维权途径,为涉罪未成年人开设“矫治+普法”课程,24名罪错未成年人经帮扶后考上大学,5人实现稳定就业。全区已建成集询问、身体检查、心理疏导、普法教育于一体的22个“一站式”办案场所。
检察机关深入推进强制报告、入职查询2项制度落实,联合教育部门对全区48名拟招录教师、70名校外培训机构人员开展入职前犯罪记录查询,阻挡1名有违法前科人员入职。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检察机关签订跨区域协作协议,为流动未成年人提供“跨省普法+权益保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