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宁夏要闻 > 正文
加强法治保障 宁夏法院助力民营企业安心发展
2025-09-17    来源:宁夏法治报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5-09-17

  “未获得合法授权使用,构成不正当竞争。判决被告变更企业名称,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维权合理开支。”日前,银川市西夏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共享法庭审结一起以“舍得”为店名售卖“舍得”酒的不正当竞争纠纷。

  今年5月,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将某公司诉至该院,称其未经许可,“搭便车”借名“舍得”商标用作企业字号,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经审理,西夏区法院作出上述判决。

  一直以来,宁夏法院聚焦民营企业经营所思所想所盼,着力以法治的稳定性增强发展的确定性,助力经营主体专心干事、安心发展。

  精准施策规范司法

  “不到半个小时,立案登记、诉讼费缴纳、案件排期等流程全部完成。这次真切体验到了‘法院速度’!”近日,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某科技服务公司向灵武市人民法院宁东法庭在此打造的“益企航”法治体检中心递交诉请,希望依法要回被拖欠的10万余元设备运营维护费。

  值班法官审核发现该案事实清楚,当即开启涉企纠纷“绿色通道”,应用“六优先”机制(优先立案、优先送达、优先保全、优先调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快速“接诊”。“益企航”法治体检中心按照法治“问诊”“接诊”“诊疗”3项机制,为企业提供法治指导、风险预警、纠纷调处、案件速裁等“一站式”多元解纷服务。

  为护航企业发展,宁夏法院出台工作方案,明确规范涉企执行行为7项措施:严格规范财产查控行为、依法审慎适用信用惩戒、提升财产处置效率和透明度、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加大执行力度与终本出清力度、严格依法保全、畅通涉企案件执行“绿色通道”。

  信用修复重塑“金身”

  “愿意履约,希望获得修复机会。”日前,银川市金凤区某地产公司因行业政策调整、资金周转困难拖欠342万余元尾款及费用,在金凤区人民法院的主持下,与申请执行人某科技公司达成“资产处置+信用修复”方案——地产公司拍卖部分闲置资产偿债,每月向法院指定账户存入50万元统筹解决系列案件;科技公司同意解除对地产公司的失信限高,为企业“松绑”。

  信用修复后,地产公司恢复正常运营,并按期履行还款义务。今年以来,金凤区法院已为92家企业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帮助其重新获得融资、参与市场竞争。

  从重点人群信用档案建设到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从信用修复正向激励到信用监管、失信惩戒,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西北地区首个企业信用修复“白名单”,该市两级法院全方位开展工作,帮助符合条件的失信主体修复信用、重塑商誉,持续提振经营主体的信心和市场发展活力。

  据统计,今年截至8月底,全区法院共执结涉企案件67537件,执行到位金额177.55亿元,帮助3273家涉诉企业修复信用,帮助1636家企业化解债务危机。

  “执破融合”破局解困

  宁夏冠能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平罗县一家投资10多亿元的在建科技型企业,由于市场变化、融资失败等原因,已经完成建设项目七成的企业陷入停顿状态,诉讼案件不断,员工工资停发。2024年年底,该公司申请破产重整。

  “问题虽然有一大堆,但企业产品有市场前景,重整成功有极大可能性。”受案的平罗县人民法院经过集体研判认为,通过破产重整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于是,平罗县委、县法院组成府院联动“破产帮扶工作专班”,全力以赴推进破产重整工作。

  与债权人沟通争取支持,与投资人洽谈争取最优投资方案,与企业职工面对面座谈争取理解……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表现出浓厚的投资意向,重整草案正在拟定。

  为了破解各类涉企案件的复杂棘手难题,石嘴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破产企业存量房处置工作方案》等6项制度,确保“执行查控—破产识别—协同处置”全链条机制高效运转,并设立30万元破产专项资金,为“无产可破”案件顺利推进提供有力资金支持,提高经营主体退出效率。

  全区法院聚焦中小微企业发展需求,着力推动“执破融合”改革,通过精准执行帮助企业盘活资产、化解债务,及时救治困境企业,加速出清“僵尸企业”和执行积案。永宁县人民法院巧用房屋预售资金,协调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银行,共同管理房屋预售资金,成功化解某建设公司与某置业公司经济纠纷,推动建设工程顺利进行,修复社会诚信体系。

  “活封活扣”下活棋

  某管道铺设企业因涉金融案件执行导致续贷停滞,固原市原州区人民法院积极协调抵押设备企业恢复产能,达成执行和解;某装饰公司因购置新设备及装饰材料导致资金链断裂,贺兰县人民法院综合考量,决定对该公司银行账户进行“精准活封”,保障其基本运营能力,促成和解……

  在具体实践中,宁夏法院创新运用“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善意文明执行方式,为企业留足发展空间,既维护了司法权威,稳定了市场预期,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对被执行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债权及时兑现与企业权益保护的双赢。

  今年以来,全区法院对1636家企业采取“活封活扣”措施,帮助企业完成信用修复,重新获得市场经营资格。


【编辑】:赵怡舒
【来源】:宁夏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