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巍峨的贺兰山绵延起伏,坐落在山脚下的宁夏图兰朵葡萄酒小镇游人如织。人们或漫步葡萄园,感受丰收的喜悦;或徜徉酒窖,在美酒品鉴中感悟自然与美味的融合;或骑行山野,迎接与岩羊、马鹿等山间精灵邂逅的惊喜……
这样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不仅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文旅产业兴旺的缩影,更是法治护航下高质量发展真实可感的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宁夏、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施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建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项机制”(政策供给落实机制、便企高效办事机制、资源要素保障机制、金融助企惠企机制、企业降本减负机制、企业诉求受理机制、司法援企服务机制、干部联系包抓机制、企业表彰激励机制、政府守信践诺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随着市场主体活力的持续释放,群众切实感受到就业更稳定、选择更丰富、服务更便捷,幸福生活的成色越来越足。
立法护航特色产业
今年6月,第五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银川举办,第32届布鲁塞尔国际葡萄酒大奖赛同期举行。
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评委齐聚贺兰山下,对49个国家和地区的7165款参赛酒进行盲品评比。中国参赛酒款最终摘得234枚奖牌,创赛史新高,其中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包揽121枚奖牌,占据半壁江山。
葡萄酒,已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知宁夏的“紫色名片”。
为保障这张“紫色名片”熠熠生辉,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去年修订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法治日报》记者,新修订的条例围绕推动葡萄酒产业融合发展、技术协同创新、人才支撑、财政金融支持以及品牌宣传推广、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作出规定,进一步强化产区保护、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品牌建设,推动产区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
近年来,宁夏先后完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奶产业发展等领域立法,出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0条”、法治化保障“六个攻坚战”“30条”,修订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实施办法,制定自治区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指南、消费券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规章政策文件和罚款规定清理,对16.9万件各类法规规章政策文件进行大起底,有力破除影响企业发展的制度障碍。
行政检查高效规范
“现在检查频次更科学,多部门联合‘综合查一次’,既排查隐患又指导整改,司法局还送法上门。”提到前不久的一次联合入企检查,石嘴山市田园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鲍雷印象深刻——此前由于食品安全、环保、消防等不同事项,企业时常要应对多个部门轮番检查,准备材料重复、迎检负担较重。如今,多家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上门,一次完成所有排查,现场指出问题并帮助制定整改方案,司法局还随行提供法律咨询与合规指导。高效又规范的执法服务让鲍雷由衷为这项新举措点赞。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石嘴山市通过推行“综合查一次”、设立企业联系点、实施柔性执法等机制,推动涉企行政检查从“多头反复”向“规范高效”转变,让企业真切感受到“监管有温度、服务零距离”。目前,石嘴山市本级行政执法主体涉企检查计划已全部备案公示,34个监督举报电话和28个企业联系点构成立体化监督网络,从源头上杜绝“随意查”“任性查”。
“去年接受各类检查5次,今年上半年仅1次,且一次性解决安全、环保、用工等多类问题。”宁夏利荣生物科技公司负责人孙莉荣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今年,宁夏在全区推行“亮码入企”行政检查机制,利用数字化手段规范执法行为,为企业安心发展撑起“防护伞”。据宁夏司法厅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亮码入企”通过平台赋能,实现检查全过程“阳光运行”:事前统筹计划、事中留痕记录、事后公示溯源。实施半年来,该机制极大压缩了不规范执法的空间,提升了执法公信力。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录入年度检查计划1145项,生成检查任务2652项,已完成行政检查937次,企业满意度高达98.9%。
精准提供法治服务
“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的设立非常有益,这么多单位集中办公,我们办事不用来回跑,真是太便利了。”近日,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宁夏某科技服务公司代理人马某某感慨道。
因公司被欠付设备运营维护费10万余元,马某某前来求助。中心立即启动涉企纠纷案件“快立、快调、快审”机制,当天即立案并向对方送达法律文书。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一号工程”,辖区内有煤制油、精细化工、高性能纤维、锂电材料等企业2600多家、个体工商户5200多家,2024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
自2024年10月宁东能源化工基地营商环境法治工作中心成立以来,灵武市人民法院宁东人民法庭牵头“接诊”矛盾纠纷124件,涉诉金额4000多万元,联合化解矛盾纠纷69件,开展示范庭审55件,入企开展“法治体检”16次,开展“巡回审判”4次,举办法治讲堂7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5次,发出风险提示书、法律宣传手册600多份,提出防范风险漏洞的合理化建议26条,解答企业法律咨询60多人次,为企业依法治企、合规经营提供了坚实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法治化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
为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优化法治环境、提振发展信心,宁夏因地制宜,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开区、阅彩城等重点开发区和商务圈建立营商环境法治化工作机制,整合审判、检察、公安、司法行政、市场监管、信访等部门力量,从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公共法律服务等各环节,为企业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集约式法治服务,高效化解涉企纠纷6233件,提供法律服务1125次。推动县级综治中心设置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业务窗口,实现企业遇到法律问题“最多跑一地”。
同时,宁夏建立“1+2+N”法律服务模式,护航全区新业态企业800多家、就业群体4.2万余人。27个市、县(区)全覆盖组建28个法律服务专班,靶向对接自治区重点项目212个,为31个重点投资项目开展定制化法治服务264件(次)。先后开展法治兴经济、法治护权益等法治宣传教育“一月一主题”活动,专题部署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普法活动,有力推动形成尊商、安商、护商、亲商的良好氛围。
法治体检防控风险
7月14日上午,在宁夏三元中泰冶金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体检”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卫市沙坡头区司法局组织的律师团队为企业现场“把脉问诊”,从工伤赔偿到环保责任,逐项排查法律风险。“这比年度体检还细致!”该企业负责人拿着《合规整改建议书》说。
在前不久举办的枸杞产业博览会上,除了琳琅满目的优质枸杞产品,一支活跃在幕后的法治护航队伍同样引人注目。中卫市中宁县司法局主动靠前,精准服务,将法治保障融入博览会筹备、举办、后续的每一个环节,以“全链条”服务为这场产业盛会注入强劲法治动能,以法治护航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形成长期稳定发展预期,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宁夏司法行政系统紧扣优化营商环境部署要求,聚焦企业法律服务需求,通过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引导全区广大律师充分发挥专业职能作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石嘴山市司法局打造的“石嘴山法律服务超市”微信公众号,已为30多家企业节省合规成本50多万元。“不仅能在线上‘选购’律师服务,还能免费下载10类常用合同模板,连竞业禁止协议范本都有,省下上万元咨询费。”小微企业主王先生赞叹道。
在银川经开区,北京天驰君泰(银川)律师事务所的“知识产权急诊室”格外忙碌。一家新材料企业因专利侵权濒临破产,律师团队不仅助其追回120万元损失,还为其重新规划了专利布局。“以前觉得法律是‘灭火器’,现在才懂得法律是‘导航仪’。”该企业技术总监感慨道。
据了解,银川已有23家科技型企业接受过这类“法律导航”服务。银川市110家律师事务所完成法治体检560多次,宁夏宁人律师事务所针对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商业秘密保护”专项体检,帮助某机床厂建立保密制度,避免技术泄露。
更让企业称赞的是“云端”普法创新。
中宁县的“法治直播间”里,律师用方言演绎的劳动合同法情景剧引发弹幕刷屏。“刷着手机就把法律学了。”一家枸杞加工厂负责人说,3万人在线观看的普法直播,效果远超传统培训。
石嘴山市发放的2000张“法律服务二维码”名片,让企业扫码就能预约律师、公证等8类服务,平均响应时间缩短40%,便捷服务触手可及。
数据显示,目前宁夏已构建起覆盖512家企业的法律服务网络,其中83%是中小微企业。通过725场法治体检,排查整改风险132处。
法治安企、服务暖企、普法惠企……一系列扎实举措正不断转化为企业真切的获得感与安全感。随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塞上江南的发展底色将更加厚重,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稳,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