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记者获悉,自治区党委金融办通过源头治理、专项整治、监测预警、宣传教育四项重点工作,构建了防范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全链条防控体系。
在全国率先探索涉金融业务商事登记管理会商机制,将“金融”“理财”“投资”等涉金融业务字样从99个动态扩容至180个,涵盖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兴领域。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动,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注册登记时,对拟使用金融字样的企业注册登记时实行“照前会商”,由金融管理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判风险。制度实行以来,依法依规发现并纠正了一批问题企业。同时,对存量风险进行集中整治,有效督促违规使用金融字样企业清理整改,及时有效化解存量风险。
今年以来,启动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和“伪私募”机构、金融领域“非法中介”、养老服务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行动,指导各市、县(区)3轮地毯式排查挖掘风险线索,重点突破陈案积案和重大存量案件。截至目前,全区运用行政手段早期介入处置非法金融活动风险426件(次),实施刑事立案打击11起,实现国家挂牌督办案件结案出清,基本完成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风险整治;排查全区金融领域“非法中介”等机构500余家,对涉嫌违法违规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管控、处置。
非法金融活动监测预警平台整合市场监管、税务、银行等12个部门的数据资源,覆盖35万家企业,通过大数据算法识别风险特征。平台运行以来,核查企业30余万家,排查风险主体718家,预警186家,核查处置率100%。90个投诉平台、300余部热线电话织密群众监督网,47次联合“扫楼清街”行动,推动34件风险早期化解。非法金融广告治理持续深化,市场监管部门监测各类广告2.3万条,查处虚假金融广告45条;组织银行、保险机构开展“自查自纠”,清理违规宣传资料1.2万余份。
主流媒体与新媒体矩阵协同发力,推出专题报道、方言广播剧、短视频等多样化内容。其中,6集方言广播情景剧演绎非法集资的常见套路,在农村地区广受欢迎,21部短视频播放量超550万次,互动覆盖620万人次。开展“七进”宣传百余场,发放宣传品14万份,并利用1200台楼宇显示屏、1500台公交电视滚动播放公益广告350万次。“6·15”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集中宣传日推出“宁安龙龟”等IP形象,让防非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