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既是一份庄严的承诺,更是一套完整的治理实践——在群众日常的柴米油盐里,法治细节编织着公平正义的经纬;在经营主体的百业烟火中,法治温度涵养着创新创造的热土。
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改革持续深化,为经营主体松绑减负;加大经营主体权益司法保护,以法治的确定性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当前,我区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厚植法治沃土,筑牢发展根基,让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成为激发市场活力、护航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筑牢“安商”防线,打造安心营商环境
“提供高效优质法律服务,解决企业‘揪心’问题。”亲历一起诉前调解后,银川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砼业公司负责人有这样的感触。
原来,该公司向宁夏某建筑公司交付数吨砂浆用于银川市某建筑施工项目,因长期未收到货款于近日向西夏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建筑公司及相关施工项目发包单位支付砂浆货款及逾期付款利息20余万元。案件随后被委派给驻银川市经开区营商环境法治工作站的西夏区人民调解中心调解员进行诉前调解。
接到委派后,调解员召集砼业公司、建筑公司和施工项目发包单位三方负责人调查买卖过程。经过多轮调解,3家企业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深耕优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土壤,打出一套为企业维权保障的“组合拳”。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统筹整合各政法机关力量,在重点开发区和商务圈建立营商环境法治化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司法调解、知识产权保护、劳动纠纷化解等法治服务。
依法护航企业健康发展,解决企业急难愁盼的涉法问题,我区各地各部门的脚步从未停歇。
聚焦服务保障“百日攻坚战”,我区推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50条”硬措施。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执法检查,持续加大涉企法规贯彻实施监督力度。自治区党委依法治区办组织开展全区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文件和罚款规定清理工作,排查起底各类法规政策文件,依法清理存在限制市场竞争等内容的法规政策文件。
自治区政府连续2年实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市场经营主体投诉举报处理回应率等10项关键性指标均达到100%。全区检察机关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纵深推进挂案清理、“空壳公司”打击治理等专项工作。自治区司法厅审查办理自治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推动全区查处专利侵权纠纷、商标侵权和假冒专利案件等。
织密“护商”网络,构建权益保障体系
“谢谢你们的建议,帮我们堵住了漏洞。”近日,某大型技术公司品牌保护总监向永宁县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致谢。
宁夏某公司法定代理人李某某与永宁县某学校签订网络设备安装协议后,从孙某某处采购网络设备,安装调试后,因设备参数问题导致网络无法正常使用。李某某随即按照学校要求,起草了一份设备质量说明,将电子版发送给孙某某,要求孙某某加盖设备生产公司印章。孙某某接收说明后,通过图片编辑软件,伪造某大型技术公司电子印章并加盖。永宁县检察院检察官在审查案件中发现了该线索。
了解案发背景和原因后,检察官与相关部门以及涉及公司进行座谈,分析研判犯罪嫌疑人孙某某的主观恶性、社会危险性和对某大型技术公司造成的不利影响。检察官还对案件暴露出某大型技术公司对产品代理商日常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给予完善意见。
对办案中发现的行政管理漏洞及时发出检察建议,督促相关部门予以整改。这些实打实的举措背后,是我区各地各部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用心用力”。
自治区市场监管厅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自治区政府出台进一步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14条重点举措。我区率先在全国以省级政府名义开展涉企行政执法专项监督,督促解决涉企执法问题。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出台简单破产案件快速审理机制工作指引等规定,完善“执破融合”工作衔接机制。审判机关深化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引入知识产权案件技术调查官制度。
提升“暖商”温度,优化精准服务体系
“这次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让我受益匪浅,我回去就把学到的内容传达给员工,让大家树立安全生产理念。”近日,在银川市公安局宁东分局组织的民爆从业单位安全管理交流培训会上,宁东一企业负责人说。
宁东公安分局定期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开展多形式的做客交流,针对企业提出的困难、问题和诉求,研究推出精准、高效的公安综合性服务,用精准化服务助力企业生产提质增效。
更完善的法律服务供给,更有力的相关服务保障,我区各地各部门以法治方式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更好更优。
全区司法行政机关建立民营企业法律服务“绿色通道”,常态化开展“百所联百会”等活动,指导仲裁机构走访企业和商(协)会受理化解涉企案件。制定民营企业纠纷人民调解工作“8条措施”,依法化解涉企矛盾纠纷。推行涉企行政复议案件专责办理、优先办理、提速办理。实施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法治素养提升计划,整合100家法律服务机构资源,开展送法进企业、园区、商(协)会系列活动。统筹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普法宣传、讲座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