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要退休的宋敬超,是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乡村治理中心主任,有着40年的农村工作经历。7月20日,说起乡村群众工作,他深有感触:“时代在飞速变化,但设备、体系、理念无论怎么更新,能够为老百姓做点实事、解决难题,总能让人心情舒畅。”
宋敬超亲身经历了这些年农村的发展变化,也悟出了一些心得体会:“过去咱们评家长里短打的是‘乡情牌’,基层工作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单打独斗’,解决问题方式显得单一、乏力;如今治理中心的设立,不但综合了各个部门职能,一声招呼就能聚合到一起息诉解纷,而且汇聚了人心,‘乡情’与‘法理’双管齐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理念深入人心。”
“宋主任,你来评评理,我们总不能一分钱不赚白干活吧。”7月7日,镇罗镇的17位农民工来到镇罗镇乡村治理中心找到宋敬超,七嘴八舌地诉说着甲方岳某某如何承包镇北村土地雇佣当地工人,如何卷款逃跑致使工人工资无法发放,一时间火药味浓烈。
宋敬超很快听出核心意思,思索片刻后,他一边端茶倒水让大家少安毋躁,一边召集甲方在当地的合伙人刘某前来调解。为了稳控场面,宋敬超还邀请了在治理中心一楼办公的派出所民警和“金牌”人民调解员范建国。
虽然刘某也是受害者,但在多方劝说明理后,他表示愿意承担17名工人的10万余元工资。一场剑拔弩张的纠纷达成和解。
“你现在可以安心地摆摊卖水果了,等镇政府给你们协调的廉租房申请下来后,你们爷俩就有固定的避风港了。”去年11月,镇罗镇乡村治理中心联合沙坡头区综合执法局、信访局、住建局、民政局、镇罗镇政府帮助镇罗镇九塘村1队村民王发忠、王彦峰父子俩解决了水果摊位和住房问题。
王发忠患有精神疾病,虽有药物控制,但仍存在隐患;王彦峰的前妻车祸致残常年卧床,每月供给子女生活费4000余元,无固定收入。“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治理中心出面协调,前后历时一年半,最终达成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宋敬超一页页翻着“息诉罢访协议书”和历次协调的照片,“为民实事就是这么一件一件办的,或快或慢,但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2020年镇罗镇乡村治理中心成立,是全区首个乡村治理中心。该中心突出党建引领核心,实行机构人员、职能作用、组织建设三融合,逐步构建起综治、信访、综合执法、司法、民生服务联结的红色堡垒圈、多元功能圈、便民服务圈,形成了下沉巡回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体系、“人民调解+信访+仲裁+公安+司法+审判+检察”七部门联动工作体系、全方位覆盖到村组户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治理信息化体系的“三圈四体系”乡村基层治理格局,成为破解乡村治理的新密码。
“这几年做基层治理工作有一个变化,就是‘有温度、人性化’。”7月20日,处警归来的镇罗派出所所长李波告诉记者。
“我们镇辖区有个20多年前流浪来的‘小杨’,因为不会说话,被村民收留。民警多次将他的信息录入全国失踪人口库、打拐数据库等系统,均未找到其个人信息。”李波说,一转眼,20年过去了,“小杨”变成了“老杨”,收留“小杨”的村民也换了好几位。再过几年“小杨”失去劳动能力后,还有没有人再收留他?他的晚年生活如何保障成了一茬茬派出所民警心头的大事。
为了能让“小杨”老有所依,民警联系中卫市、沙坡头区两级民政部门,协调其到救助站居住,并派专人深入走访调查。“很快,民政部门将为‘小杨’申请办理户口和医保,让他能够安度晚年。”李波等人顺利接棒,并圆满完成任务。
心有为民之情,行有为民之举。镇罗镇乡村治理中心建成以来,共办理各类民生事项15234项,化解矛盾纠纷等各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9800余件,基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全镇社会形势和谐稳定。今年以来,该镇治安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28.6%,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80%,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2021年,镇罗镇先后荣获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镇”、自治区级乡村振兴试点考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