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地方动态 > 吴忠 > 正文
红寺堡区柳泉乡:群众得实惠,走出特色乡村善治之路
2023-04-21    来源:宁夏法治报    作者:    【打印本页】    字体: [][ ][ ]
2023-04-21

  乡村治理亟须振兴乡村民生事业。唯有在乡村振兴中优先振兴乡村民生事业,才能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群众事,无小事。群众的满意度才是丈量基层治理成效的最终‘标尺’,把群众关心的一件件民生小事办好、办实,才是实现善治乡村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4月18日,红寺堡区柳泉乡党委书记高晓东坦言。

  近年来,红寺堡区柳泉乡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聚焦群众主要需求和基层难点热点问题,坚持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发力,对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感,常态化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定任务、定责任、定标准,以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让治理提质效、让群众得实惠,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路老虎”变成“致富路”

  国道338线从红寺堡区柳泉乡穿境而过,为推动柳泉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柳泉公路经济带”,是柳泉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然而在以前,这条“致富路”却是乡亲们口中的“路老虎”,由于缺乏辅道和红绿灯等交通安全设施,交通事故频发,给周边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

  “从那一天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不让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为全乡群众营造一个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高晓东记忆犹新。2020年7月他刚到柳泉乡,境内的国道338线上就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该乡财务干事小李的父亲在事故中当场身亡,其母连夜被送往医院抢救,连续昏迷10天后才脱离生命危险。小李家有4个孩子,3个都还在上学,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作为大姐的她,即将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看到泣不成声的小李,高晓东心里不是滋味,暗下决心,誓要与乡上的道路交通隐患“死磕到底”。

  近年来,柳泉乡将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高晓东主动联系行业部门、专家开展实地调研论证,深入分析查找道路安全隐患,针对国道338线交通事故多发的道路设计存在漏项、驾驶员和群众交通法规意识淡薄、建管脱节等问题,多管齐下、精准施策,积极争取各类资金1250余万元,深入开展“除隐患、防事故、保安全、助畅通”专项治理行动,全面治理国道338线柳泉段交通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柳泉乡沙泉小城镇做生意的老马看到道路交通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由衷感叹道:“自从马路安装了测速摄像头和红绿灯,过往大车的车速明显降了下来,老百姓很少再为走捷路闯红灯了,这两年也很少听到有交通事故发生。”

  柳泉乡累计封闭和拆除违规设置的国道338线与村庄巷道平交道口100多处,在人员密集、车流量较大路口安装护栏、红绿灯及电子抓拍设施,有效规范行车秩序。同时,以交通安全“七进”宣传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普法宣传活动,让交警现身普法、以案释法,增强广大群众出行的法治意识、安全意识。

  延伸产业链条,解决特色农产品滞销难题

  “‘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今天给大家推荐柳泉的黄花菜,柳泉乡日照长、温差大,土壤富硒,产出的黄花菜色泽明亮、口感厚润,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走进柳泉乡永新村的电商直播间,主播热情地介绍柳泉特色农产品,在试播的半小时,吸引千余名观众观看,很多网友对推销的黄花菜、枸杞青睐有加。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的事情解决不好,群众没有增收渠道,自然留不住人。村上没有人气,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甚至生态振兴就无从谈起,我区出了好多本土直播人才,都在网上搞起了电商直播带货,我们柳泉为什么不能搞?”看到群众农特产品卖不出去,作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头雁”,高晓东在一次外出学习时受到了启发,萌生了发展电商的念头。

  想法很快落实到行动上,经过几个月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柳泉乡探索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电商+农户”的联合运营模式,率先打造柳泉村、永新村、红塔村3个电商助农中心,邀请专业直播团队试播销售农特产品,为其他几个行政村进一步引进专业电商运营公司,培育孵化专业销售团队持续积累资源,探索经验。“黄花菜这几年的价格挺好,这次乡上打造的电商平台真的帮我们把手头的货卖了出去,打心眼里高兴,对于今年的黄花菜收购我们也更有信心了。”村里黄花菜收购大户苗军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收益丰厚,他高兴地说。

  该乡后续计划利用永新村、水套村部后院闲置空地,建设集羊肉优选、加工、分拣、包装、冷藏为一体的电商销售车间,引进经验丰富的电商经营企业,带动合作社、养殖大户、散户等参与电商销售,持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渠道,将有效解决柳泉乡特色农产品滞销难题。

  “面子美”和“里子美”,实现农村“身心美”

  4月18日,春意正浓,走进柳泉乡红塔村,一栋栋农家院落错落有致,红色的健身步道旁绿意盎然,村民们悠闲散步。在新建的公园,三三两两的老年人正在锻炼身体……

  “现在的红塔村与之前简直天壤之别,以前村里家家养牛,牛粪堆积无人清理,垃圾随处可见,气味难闻,老百姓意见很大。2021年,全乡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了几个村的环境卫生问题,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层党组织的威信随之树立了起来,老百姓也越来越认可和支持。”高晓东介绍说。

  为更好兼顾村庄“面子美”和“里子美”,柳泉乡对全乡9个村进行全新规划,聚焦村庄巷道、林带、沟河道、村组连接线全面开展清理整治,累计清理垃圾48万吨、“三堆”32万吨。按照林带补绿、巷道植绿、庭院增绿的思路,累计种植树木近20万株,村庄整体绿化水平大幅提升。充分利用闲置空地,修建健身步道、小公园等民生基础设施,扮靓村庄的同时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充分发挥“积分超市”引导作用和“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对评选出的200余“最美庭院”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以先进带后进,树立标杆示范,实现农村“身心美”。

  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期”结束后,进入了“长效保持期”。如何常态化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柳泉乡锐意创新、率先破题,依托“数字乡村地网工程”,持续推动人居环境整治从治理迈向“智”理。

  乡村平,天下安。民生建设催生出了“蝶变效应”。老百姓气理顺了,干劲更足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了。

  “乡村治理虽然是个大课题,但说一千道一万,本质上仍然是民生工程,最终价值最终体现在改善民生、造福群众上,我们坚信办好群众的每一件民生‘小事’,就一定能够逐步实现乡村‘大治’。”高晓东信心满满。


【编辑】:祁晓瑜
【来源】:宁夏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