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的案子这么快就解决了,谢谢法官。”8月25日早晨一上班,一名当事人来到泾源县人民法院,诚恳地对法官说了一声感谢。
近年来,泾源县法院将法庭搬到乡镇村落、把普法送到田间地头,既以“就地解纷”平息邻里矛盾,又借“现场普法”传递法治知识,让司法温度渗透进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受到辖区群众点赞。
田间法庭解民忧
“法官,真是太感谢您了。地界的事缠了我们好几年,今天总算说清了,以后我们还能好好做邻居……”7月30日,泾源县法院法官在田间地头调解完一起地界纠纷后,原告马某甲紧紧握着法官的手激动地说。
马某甲和马某乙是多年邻居,两家承包的耕地相邻,因早年分地时记录不完整,双方对地界划分产生争议。每年春耕、秋收时,只要涉及地界附近的耕种,二人就会起争执,积怨越积越深。所在乡、村调解组织多次介入,却始终没有结果。
承办法官接到案件后,并未着急安排开庭,而是带着书记员往村里赶。他们踩着田埂钻进一人多高的玉米地里,沿着双方争议的地界一步一步丈量,让马某甲和马某乙分别在现场指认“自己认定的地界”,并对照土地权属凭证进行详细比对,一点点捋清地界争议。
掌握实情后,承办法官就地开展调解。“马某甲,你想明确地界是为了安心种地,可没好好跟邻居商量;马某乙,你护着自己种了多年的地,却忘了邻里之间得互相体谅。”承办法官没有一上来就讲法条,而是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难处。
经过数小时的分析与真诚沟通,双方的对立情绪明显缓和,最终摒弃前嫌、握手言和,马某甲当场提交撤诉申请。
巡回审判敲警钟
“早知道烧纸能烧出这么大的事,说啥也不会犯这个糊涂。”7月,泾源县法院在隆德县某乡镇巡回审理一起失火引起的刑事案件。庭审现场,被告人王某甲低着头,声音里满是懊悔。此前,他和弟弟王某乙在祭祀时操作不当,点燃祭品后溅起火星,引发山林火灾,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损失。
承办法官考虑到案发乡镇地处生态敏感地带,森林草原资源丰富,防火责任重于泰山,便启动巡回审判机制,将庭审现场设在案发地附近的乡镇。开庭当天天刚亮,林草部门工作人员、乡村干部就带领周边村民前往庭审现场,60余人很快坐满了临时设置的旁听区。
整个庭审过程严谨规范,王某甲、王某乙兄弟俩当庭认罪认罚。
“大家看,就因为祭祀时的一时疏忽,不仅要承担刑事责任,还得赔偿生态损失。”承办法官指着现场展示的证据,围绕案件事实、证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失火罪的规定,向旁听村民细致算起“法律账”。
庭审结束后,泾源县法院干警联合当地林草部门,在现场摆起普法摊,趁热打铁开展“守护绿水青山,严防森林草原火灾”专项普法宣传。
多元服务惠民生
“爹妈老了要孝顺,赡养义务记在心……”8月的高家沟村,一段民法典快板表演引得村民们拍手叫好,泾源县法院“泾法先锋”志愿服务队的“法治+惠民”活动正在这里举行。
活动现场,泾河源法庭庭长王慧用村里常见的婚姻家庭、土地承包、民间借贷等案例,把法律条文“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在随后的有奖问答环节,“彩礼最多不能超过多少”“医保缴费标准是啥”“离婚后爸爸要给孩子抚养费吗”,一道道贴近生活的题目,让村民们在寓教于乐中,把政策法规记在心里。
“王庭长,我儿子跟媳妇闹离婚,孙子的抚养费该咋算?”活动结束后,村民老杨拉着王慧问起自家的事。王慧结合村里的真实案例,详细进行解答。除了普法,泾源县法院还为帮扶的2个村新考上大学的困难学生发放了干警自发捐款的助学金,帮孩子们缓解求学压力,给脱贫户、监测户送去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
今年截至目前,泾源县法院先行调解案件262件,调解成功率100%,占案件总数的21.08%。其中,大部分案件为供热服务、劳务纠纷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案”,都在“家门口”就地解决。同时,该院累计开展各类暖心活动5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