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爱军:24年坚守初心如炬
时间:2021年03月29日 来源:宁夏法治报
从警24年,奋战一线24年,无怨无悔;
在得知监狱封闭时,他向瘫痪老父亲深深鞠躬奔赴岗位;在服刑人员眼里,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3月23日,宁夏法治报记者走进吴忠监狱,采访挖掘监狱警察郑爱军的故事。
嗓音富有磁性,眼神炯炯有神,中等个子,身材微胖,身上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无论什么时候都站得笔直……他,就是吴忠监狱人民警察郑爱军。说起从警誓言,说起监狱的发展变化,郑爱军用24年坚守高墙的初心如炬,道出了心底的声音:“选择了警察职业,就时刻准备着牺牲。”
郑爱军执勤中。
四小时团聚 四公里诀别
去年疫情期间,郑爱军与战友一同坚守监管一线。“危难时刻我们上,这是警察的责任担当。从警路上,我找到了如火炬般燃烧的激情,让人生更显生命的本色。”郑爱军说。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吴忠监狱全体警察闻令而动,逆行向前,坚决扛起监狱疫情防控工作重任。
2020年1月26日,刚刚结束24小时值班的郑爱军回到父母家中便接到单位紧急通知:“疫情形势严重,全监狱开启封闭管理,监狱党委要求全体警察进入备战,分批封闭执勤。”作为党员和四监区副监区长,刚刚和家人相聚不到4个小时的郑爱军迅速为常年瘫痪在床的父亲擦洗了身体并深深鞠了一躬,开启连续42天隔离留守值勤模式。
如果说不能照顾父亲是郑爱军的心结,那么,未能见上岳母最后一面则是他一生的遗憾。1月27日,在狱内值班的郑爱军接到妻子打来电话:“爱军,我没有妈了。”那一刻,郑爱军泪如雨下,生活中对他呵护百倍的岳母去世了。虽然单位与岳母家只有4公里,但因单位封闭执勤,他错过了见老人最后一面的机会。吴忠监狱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即提出让人换班。可这时,郑爱军却说:“疫情发展迅速,回去至少30天不能回到岗位,我不能退缩。”郑爱军擦去眼泪,强忍悲痛,谢绝了领导的提议,在电话里安慰妻子,将老人的后事托付给亲人办理。
4小时的团聚,4公里的诀别,让他成为“忠孝不能两全”的儿子、女婿。但选择了警察这一职业就选择了责任与担当,“疫情防控零感染”是对家人的最好回报。
24年风雨如磐,郑爱军扎根吴忠监狱基层监区,见证了吴忠监狱的变迁,目睹了一批批服刑人员成功改造、走向新生。24载寒暑风霜,他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为了一名“老兵”,将一切融入到这片热土。
郑爱军为服刑人员测量体温。
“泥子大衣” 开启梦想
今天重复着昨天的平凡,能够坚守平凡,让监狱警察这个职业在平凡中显得更加伟大。“将服刑人员改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监狱警察对社会的特殊贡献。”郑爱军说,在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中,他也遇到很多难题,但在老同志的帮助下,他通过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最终从什么都不懂的“小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监狱警察。
郑爱军从小就想当一名警察,1997年毕业分配到吴忠监狱,开启了他追求梦想的脚步。
刚一上班,郑爱军便参与到吴忠监狱的开荒大会战中,中午在田间地头吃着水煮白菜和馒头,一阵风吹过满口沙子。忙完一天回到宿舍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活脱脱一个“泥人”,母亲节衣缩食给他买的呢子大衣不到一天就变成“泥子大衣”,郑爱军陷入沉思中,一度迷茫。吴忠监狱中队长姚发荣看到他情绪低迷主动谈心谈话,为他讲述了第一任农场场长白天章的革命生涯及感人故事。郑爱军的灵魂被深深震撼,彻夜未眠,满脑子都是老一辈监狱警察在恶劣的天气和生活条件下战天斗地的情景,与他们经历的艰苦岁月和奉献精神相比,自己受的这点苦不算什么。从那天起,郑爱军暗下决心:“从今以后,决不能再有颓废思想,既然选择了警察这一职业,就要做一个忠实的追梦人。”一个月后,郑爱军向监狱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郑爱军和同事检查监区消防设施。
全天待命 执勤备勤
身处“高墙内”,监狱警察上班模式不固定,如遇上临时突发状况需要紧急处理,全天24小时待命,工作时刻处于执勤、备勤状态。
2017年,因工作需要,郑爱军被调至吴忠监狱九监区工作。九监区是吴忠监狱的后勤监区,主要负责服刑人员生活保障、监区环境整治美化等工作。上岗后,无论水暖管损坏、电路故障、下水堵塞还是服刑人员生活保障,郑爱军都做到随叫随到、绝不拖延。
2018年1月,郑爱军巡查完监舍准备就寝,对讲机中呼到:“九监区,隔离网内发现供暖管道水溢出,请马上抢修。”接到情况反映,郑爱军立刻组织人员抢修。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他与其他警察一起挖地沟,排查其他漏水管道。经查,有3处管道同时破裂,给抢修工作增加了难度。看到一起值班的年轻警察冻得瑟瑟发抖,郑爱军说:“加把劲坚持住,无论如何今晚也要完成抢修任务。”最终,经过6个小时持续奋战,郑爱军带领其他同事完成了抢修任务,回到值班室,他的双手早已麻木,腰疼得直不起来。
2018年7月,服刑人员监舍楼下水发生堵塞,各个楼层水从下水管道倒流而出。郑爱军闻讯而动,和同事们立即进行抢修。当打开下井的一瞬间,刺鼻的恶臭扑面而来,郑爱军顾不了那么多,穿上雨鞋带领同事钻进地沟进行排查疏通。地沟高度不足1米,人不能直立行走,上端还不停滴漏管道渗水,维修难度可想而知。抢修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郑爱军和同事们抢修1个小时,因体力透支上来稍作休息。当他将早已被污水灌满的雨鞋脱下来时,徒弟小马心疼地说:“你在这里检测,我下去。”就这样,经过两拨的持续战斗,下水管道终于抢修完毕,监区生活恢复正常。
在年底监区总结大会上,小马说:“我曾经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复员后考上监狱警察。来到新单位,跟着郑区长值班的那一天,让我又一次找到在军队的感觉……作为一名新警,我一定跟着党员的脚步努力向上。”吴忠监狱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一代一代发挥“传、帮、带”作用。
不是亲人 更似亲人
“这位警察更像服刑人员的亲人。”在吴忠市人民医院的病房里,病友悄悄议论着。
“这是我们监区的郑区长。”服刑人员金某向病友解释说。
2018年10月,服刑人员金某因病需要住院,郑爱军主动申请带金某外出就医。
金某因严重缺钾症曾经被监狱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后因病情好转被收监,收监后在监内医院继续住院治疗,但情绪消极、对抗改造。为了转化金某,郑爱军3次到金某家,吃过闭门羹,受到冷嘲热讽,但他没有放弃。最终,在他一次次坚持下,终于做通了金某家属的思想工作。住院10天里,郑爱军给金某打水洗脸、翻身接尿、聊天开导,医务人员和同病室的病友看在眼里,纷纷加入帮助开导金某的队伍中。
一次,郑爱军带金某做检查,偶遇到医院看病的妻子,妻子得知郑爱军正在看护服刑人员时,伤心地哭了,郑爱军愧疚万分。金某看到这个场景,默默流下了眼泪,返回监狱途中,他对郑爱军说:“谢谢郑区长,我一定好好改造,绝不辜负您的情义。”
教育帮扶 敞开心扉
疫情期间,监区一些服刑人员长时间不能与家属会面交流,改造情绪低落。针对这种情况,郑爱军通过四监区“蓝丝带”工作室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
服刑人员陈某某由于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年前和家人打亲情电话得知父亲因病卧床,女儿快上初中,学校还没有着落,思想上有了压力。疫情发生后,陈某多次给家人打亲情电话都无法打通,导致其情绪不稳,2天内和其他服刑人员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5次争执,执勤警察找其谈话也不愿配合。
为了消除陈某心中顾虑,郑爱军和其家人取得联系,同时,对陈某某开展个别谈话教育。得知陈某某监区生活状况,郑爱军为其配发个人生活必需品,让他感受到监区对服刑人员的关心和帮助。几天后,郑爱军通过司法局联系到陈某的家人,和家人通话后,陈某的思想有了转化,一改往日低迷的状态,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24年从警生涯,监狱各项事业早已融入郑爱军的生命。在繁杂的监区后勤、艰巨的教育改造、紧张的抗疫工作中,郑爱军的灵魂在净化,思想在升华。
迎着朝阳,郑爱军又开启了一天的上班模式,他将最美的身影留在了高墙
内。“江山代有人才出,不废江河万古流。”郑爱军低调、坦荡、坚守、忠诚,他用24年的坚守,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宁夏法治报记者 何巧云 通讯员 魏孔信 邵荣 马增鑫)
政法干警如何勇于自我革命 保持清正廉洁?雷东生专题党课这么说!
3月26日,宁夏召开全区政法系统警示教育周学习交流会,自治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雷东生出席会议,并为全区政法系统作了以“勇于自我革命、保持清正廉洁”为主题的警示教育专题党课。
- 抓住教育整顿契机 擦亮作风形象“第一窗口” 雷东... 2021-03-26
- 工学矛盾突出?宁夏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这样破解基层困... 2021-03-25
- 全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2021-03-25
- 陈润儿在全区领导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周活动暨自治区党... 2021-03-24
- 兴庆区法院帮58户村民4年维权拿到6000万元执... 2021-03-26
- 灵武市对“规定动作”台账式管理项目化推进 2021-03-25
- 打造“五个课堂”确保学以致用 2021-03-25
- 兴庆公安破获“02·19”系列入室盗窃案 2021-03-25
- 8284.6万!关于国民全人群接种,你最关心的都... 2021-03-25
- 始终保持追逃追赃高压态势 “天网二〇二一”行动正... 2021-02-25
- 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台6项新举措 便利老年人办理出入... 2021-02-24
-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 2021-02-23
